新的一年,國際鐵礦石價格談判再次引起了市場的關注,但談判其實已名存實亡。沿襲多年的年度定價從去年開始向季度定價轉變。而今年,淡水河谷、必和必拓和力拓三大礦山有意將季度定價轉變為月度定價,果真如此,那么我國鋼廠將要面臨更大的成本波動風險。
從歷史上的鐵礦石價格談判看,中國鋼廠很少有贏得話語權的機會,即便中間會有反復,但最終三大礦山單方面向下游鋼廠宣布價格,下游鋼廠只有接受權,沒有否決權。
2009/2010年度鐵礦石價格談判時,國內鋼企違反了傳統鐵礦石談判機制規則,給三大礦山以口舌,指數定價、季度定價便極富時機地提上議程,自此鐵礦石定價機制開始發生變革。去年4月,三大礦山就表示放棄年度定價機制,轉向季度定價,但不管季度定價還是月度定價,都是將鐵礦石定價指數化。三大礦山企圖利用新的定價制度,將鐵礦石下游需求行業的利潤也劃到自己的“腰包”中。
去年,定價機制的變化使國內鋼廠成本大幅上升。當年,我國進口鐵礦石61864.47萬噸,較2009年減少913.47萬噸。但由于三大礦山推高了鐵礦石價格,我國在去年用于鐵礦石進口的外匯達794.27億美元,反而比2009年多用292.8億美元,折合人民幣1900多億元。也是去年,我國生產粗鋼突破6億噸,達到62665.4萬噸,較2009年增長5308.7萬噸,增速9.26%。目前,我國鋼鐵產量超過了排在我國之后20個國家的粗鋼產量之和,接近全球鋼材產量的一半。在需求的帶動下,我國自然成了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需求方,但受國內鐵礦石產量和質量的制約,我國每年都需要進口大量鐵礦石,也就成了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。可是在定價權上,最大的進口國卻毫無話語權可言。
作為最大的需求方,為什么沒有定價權呢?在筆者看來,盡管三大礦山確實具有壟斷地位,但更多應該歸咎于我們自己。
首先,行業格局造成力量分化。我國鋼鐵行業既存在國有鋼廠,也有大量民營鋼廠,二者在經營方式上有很大差別,同時由于某些原因,他們之間缺少真正能夠合作的動力。另外,各個鋼廠之間的規模也存在相當大的差距,小規模的鋼廠數量占較大比例,使得鐵礦石的需求呈現多樣化的格局。而在鋼廠之外,還有很多的貿易商,即購銷鐵礦石賺取差價的人。總體來看,我國鋼鐵行業沒有能夠代表大多數利益的某個團體,在對外談判上,也就不能形成集體力量。現在,國內鋼鐵行業的鐵礦石需求方,基本是由三種力量組成:一種是代表大型國有鋼廠利益的集團,他們在經濟和政策上都擁有一定優勢;一種是中小型的民營鋼廠,自負盈虧,經濟效率相對較高,但受到一定的限制;還有一種是貿易商,為賺取價差而存在。所以,雖然整體上我國作為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,擁有比較大的議價優勢,但由于內部力量的分化,使得整體利益個體得到結果也只能是相對損失的稍微少一些而已。